上海人的独创词汇上只角和下只角
新浪上海整理
“上只角”和“下只角”,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。上海各区域曾有“上只角”、“下只角”之分。虽是一种偏见,却也真实反映了申城各地区发展速度不均衡的情况。 (本文综合整理自:微观上海《上海的“上只角”和“下只角”》及解放日报《上海那些逆袭成为上只角的地方》。)
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,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“湾”,而外凸的地方,就叫做“嘴”。今天的江湾、陆家嘴,就是以此得名的。如果“嘴”的地域较小,形状更尖,那里就会被叫做“角”。“角”,在上海话中念“goo”(弱声)。
何处是“上只角”:讲不清
如果在开埠之初,估计除了老城厢,城墙以外的地方都是“乡下头”,全是“下只角”;而更多老上海理解中的“上只角”,是指租界地区,比如静安、黄浦、卢湾等,而“下只角”呢,自然是当年“滚地龙”和“棚户区”密集的闸北、普陀等地了。
上只角
上海在社交中会有一个习惯,会不经意问人家:“府上住勒啥场化?”,如果说淮海路、南昌路、陕西南路,对方就会很谦恭;如果回答“三湾两弄”,对方就会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。
看到有人说“从小在静安区长大,是上只角人”。其不知静安区里也有“下只角的”,象万春街,昌化路,曹家渡,大自鸣钟后面等,也就是劳动人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。现在都已经完成了改建,形成了高档小区。“上只角”和“下只角”的含意也仅剩调侃之意了。
到了70后一代,耳闻目睹“上只角”之时,其本意已经与过去有了差异,指的是地段繁华、环境幽静、住宅高档以及所住居民收入、职业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。与之相对应的,自然就是“下只角”了。
区分“上只角”与“下只角”:靠语言
“下只角”流行什么语言?沪语腔的苏北话。解放前,“下只角”地区,集中了上海的各种制造业就业人口,多数是来自于苏鲁皖地区,遇灾逃荒来沪的农民;那么“上只角”呢?流行老派上海话和宁波话。
什么叫“老派上海话”?还记得《花样年华》和《阿飞正传》里,潘迪华扮演的角色么,她那一口就是“老派上海话”,相当精彩,老上海听了都会莫名地感慨万千的。很多1949年前去香港定居的上海人至今保留着这口上海话——不是抬高上海人,看看当年的香港电影就会发现,说上海话的角色往往都是做生意的,而说山东话的,通常是卖拳头的——成龙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上只角的典型代表——武康路
“上只角”还说宁波话。因为,宁波人来沪的职业选择主要是“学生意”——去宁波人开的银行、钱庄、店铺去做学徒,然后再“自立门户”。上海的宁波人至少超过200万,宁波话甚至“严重”影响了沪语。真正划分“上只角”和“下只角”的,其实是这个“角”里面的人文生活和文化。上海人过去(尤其是八十年代)会非常固执于这种差异,给人带来的观念上的不同。
“上只角”与“下只角”的本质不同:生活方式
金宇澄在《繁花》第一章中,曾有这样的描述:“当年阿宝十岁,邻居蓓蒂六岁。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,瓦片温热,眼中是半个卢湾区,前面香山路,东面复兴公园。东面偏北,有祖父独幢洋房一角....。。东南风一劲,黄浦江的船鸣,圆号宽广的嗡嗡声,抚慰少年人胸怀。”——字里行间描述的,就是典型的“上只角”。
而说起下只角,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,倒是形容的最贴切:“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,就看见便溺器、吃食担,苍蝇成群地在飞,孩子成队地在闹,有剧烈的捣乱,有发达的骂詈,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。”
可见两者之间的区别,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,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。
嫁到“上只角”
浦东这几年发展那么快,但要是和上海人讲起来,估计没多少人会认为“浦东是上只角”;而那些个住在陕西南路、茂名路弄堂里的人,哪怕是天天倒痰盂,直到今天,在说到“下只角”时,脸上总会难掩“优越感”。
当年,如果一个住在淮海路的小姑娘,跟住在闸北区的男小孩谈恋爱,她的父母恐怕会急得睡不着觉;而那些住在棚户区的小姑娘,天天盼着能够有朝一日嫁到“上只角”去——上世纪90年代初,根据程乃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《穷街》,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。
上面说的这些,就是上海人意识里的“经纬度”:侬是“滚地龙”枪势,还是“小洋房”派头,不同地区的文化,造成的观念、教育、价值取向、职业选择的差异,也就是“上只角”与“下只角”的真正区别所在。
而今,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,老的地段概念正在被颠覆,有整体规划、高绿化覆盖率、社区国际化、临水滨江——有了这些,即使地理位置偏远,也能成为“上只角”的好地段。
上海那些逆袭成为“上只角”的地方
浦东陆家嘴
上海早年有句民谚:“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间房”。二十多年前,站在浦西的外滩看浦东,这里还是充满田园风情的阡陌农田。如今,陆家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,是众多跨国银行的大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,被世人誉为从田野中崛起的中国“曼哈顿”。
虹口北外滩
解放前,仰仗水运,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居民稠密的商业区,二战期间,成为犹太难民落脚点。解放后,成为虹口区最重要的居住区之一。
2001年,虹口区提出开发利用北外滩航运服务业的战略,经过十多年的开发,北外滩相继建成了新建路隧道、轨交12号线、北外滩交通枢纽等,沿江建成国际客运中心,聚集众多商务楼宇,整体面貌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。如今,北外滩正处于火热的第二层级的开发建设中,白玉兰广场等地标建筑雏形初现。
闸北大宁
旧时,大宁的南部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建设的居民住宅区。北部主要是原彭浦工业老区,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。
如今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崛起,大宁灵石公园是浦西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。这里正在打造区域西部的市级商业中心。由上海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办学,正在打造全球化的电影后期制作基地。“大宁”正在表现出“大气谦和、宁静致远”的气质。
普陀长风
在很多老上海人的记忆中,长风与工业分不开。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家味精厂、上海第一家火柴厂;最辉煌时,聚集过70多家工厂企业,有4万多职工在里面忙碌。这里也遭遇过工业结构调整的阵痛,一些企业停产,工人下岗分流,生态环境恶化。
如今的长风早已摘掉老工业区的帽子,定位为“生态环境优美,文化特色鲜明,功能特征显著,规模企业集聚的总部型、国际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”,成为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。
徐汇滨江
徐汇滨江
旧时为著名的工业集聚地。新的徐汇滨江延承历史经典,保留了“老上海元素”,如南浦火车花园的老式蒸汽火车、北票码头塔吊、煤炭传输带等等。同时,以伦敦南岸大都市生活品位为设计蓝本,已形成国际化特色的居住业、商业、商务功能集聚,以及文化创意产业、传媒产业和体验消费经济的聚集。7.4平方公里,8.4公里的滨江岸线为上海呈现了一道别样的江滩风情。
黄浦世博滨江
旧时为南市发电厂所在地。上海世博期间是城市最佳实践区,现为世博会后为数不多的得到完整保留的区域,在后世博发展中,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,着力加强产业聚集、创意设计、产品体验和国际交流,建设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文创产业街区。个性鲜明、风格多样的建筑群,不仅是世博会的深刻记忆,更是文化创意的承载地。如城市绿洲,为都市人带来宜动宜静、轻松自然的舒适享受。实践区已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-ND铂金级预认证,成为亚洲首个获得该级别认证的绿色街区。
“逆袭”原由大解析
新区规划的崛起
直到1990年,如今高楼林立的小陆家嘴地区,还是一片城郊景象。从阡陌农田,到欣欣向荣,陆家嘴如今的繁华,完全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。
以陆家嘴为核心向外辐射,5公里-8公里半径范围,几个新兴住宅区受到人们追捧。世纪公园于2000年建成,所在的花木地区旋即被开发商看中,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,吸引了大批市民。
在花木人口导入接近饱和后,碧云国际社区逐步崛起。区内绿化覆盖率高,住宅以别墅和小高层为主,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。
浦东开发开放带来了产业繁荣,与产业核心距离的先天优势、规划与环境的后发优势,使得“乡下头”,变成了“好地段”。这一模式,后来也运用在了上海多个产业新城的发展中。
滨水岸线的复苏
世界级城市,都依水而兴,有不可复制的水岸景观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,上海长长的岸线中,能称得上景观的,只有外滩,其他地方或为工业设施所占据,或杂乱散布普通民居。
如今,上海的岸线正在复苏。黄浦江在市区范围内,沿途经过前滩、后滩、徐汇滨江、世博滨江、南外滩、外滩、陆家嘴滨江、北外滩、东外滩,这其中率先开发的徐汇滨江、世博滨江和北外滩,着手产业和居住,请来国际知名的规划机构,挖掘滨江岸线资源,已经初具规模。
自上世纪河道治理成功以来,苏州河两岸也崛起了大量现代住宅区,告别河道黑臭、岸边遍布棚户区的时代。如今,普陀的长风、闸北的苏河湾,都在对滨水价值进行充分开发。长风板块商务区将“生态”放在首位,正是对水岸资源价值的发扬。
上海滨水岸线的复兴,与其说是“地段升值”,不如说是“价值回归”。曾经蒙尘的滨江,正在找回属于自己的风采。
工业转型
- 下载文档
- 收藏
- 0
文档评论(0)